中小企業政策是政府經濟規劃中重要的一環,如何在整體方針及全新國際環境下,勾勒跨世紀中小企業願景,實現21世紀國家發展目標,並作為未來中小企業政策實施藍圖,實在是中小企業關切的話題。

        佔全部企業家數97﹪左右的中小企業,一向為我國經濟發展主力,其靈活經營能力,使我國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相對輕微,亦使我國產業自九二一大地震災害後能迅速復甦;去年我國經濟成長率得以仍達5.42﹪,較87年4.57﹪成長近一個百分點,中小企業對我國經濟貢獻不言可喻。

        然而,我國中小企業無論就家數、就業人數、內銷值,及繳付營業稅都持續增加,但銷售額和直接出口值卻因經營條件變化而減少,在兩岸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(WTO),及知識經濟時代來臨之際,未來中小企業將面對更激烈競爭及嚴厲挑戰,故有賴業者更加努力,求新、求變、自我提升才能再創佳績。

        從1970年代開始,在國際市場開放環境下,我國中小企業以工資低廉、學習能力強、交貨迅速等條件,配合穩定的匯率和國際分工體系,迅速崛起;其間雖經歷新台幣升值、國內薪資及土地成本快速上漲等挑戰,但中小企業秉持特有彈性和韌性奮鬥精神,不斷轉型和升級,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和成長的一大動力,也成為許多國家追求經濟發展的典範。

        21世紀即將來臨,國際環境丕變,而政府也在提高全民福祉、因應世界潮流前提下,提出「跨世紀的國家建設計畫」,作為施政方針,據經濟部發表的中小企業白皮書資料顯示,目前政府跨世紀國家建設計畫中,與中小企業政策直接有關的內容包括:在工業部分有輔導中小企業升級,落實中小企業發展條例;強化工業技術輔導,結合研發機構與學術界力量,重視環境保護,達成國際環保規範,善盡國際責任;在服務業部分,則有推動商業現代化,如改善商業環境、提升商業自動化技術水準,以達到商業電子化目標等。

        自一九九○年代以來,由於知識在經濟體系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,故需開發更有效蒐集、整理、傳播知識的機制,且隨著「知識經濟」時代來臨,無論產業、企業或個人,都必須不斷創新求變,雖在某程度上,創新與學習會對現有組織運作方法形成挑戰,但企業領導者最重要的任務則是描繪企業願景,而政府則應強化產業競爭優勢,但這也要靠與民間通力合作,提升國家競爭力,才能實現共同願景。

       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表示,台灣早期產業科技主要由先進國家移轉國內,中小企業相關訊息大都透過市場交易方式傳遞,但現代經濟社會主要依存於科技發展,企業發展好壞,取決於對科技資訊的開發、獲取,及軟硬體運用能力,加上傳統經營方式,中小企業一向受限於資金、人才、知識、市場與技術資訊不足,因此,想要有所突破,除要持續發揮靈活特性外,更需充分掌握全球第四波資訊化社會發展趨勢,如何搭配科技,加強成長力道,已成大家加緊努力的方向。

        由於中小型科技廠商的發展,可促進經濟成長,尤其可平衡部門及地區性工業發展,提供競爭環境,高度彈性也使產業結構的調整更順暢,更可加速技術擴散,並帶動創新及提升產業技術,故中小型科技產業對經技貢獻在先進國家及台灣都得到良好印證,並扮演重要角色,不管在創新或就業人口貢獻上,均不遜於大型企業。